18950199507
THE RULES OF THE WORLD, THE INNOVATION OF THE WORLD RADIUS.
手把手教你認石斑魚——珊瑚石斑魚
珊瑚石斑魚的英文名為coral grouper,臺灣則稱為黑駁石斑魚,中文俗名則有白目仔、黑虎麻、白馬鲙仔、蘇鼠斑等。
珊瑚石斑的形態(tài)特征
珊瑚石斑魚成魚的頭部、體側呈棕色或灰綠色;奇鰭與胸鰭后緣常常為白色;頭、體和鱗覆蓋排列稀疏的黑色小點;背鰭基部具3塊深色不規(guī)則大斑,位于背鰭鰭棘末端的第一塊斑點最大、最明顯。
和其它的一些石斑魚類似,小時候還沒長開的珊瑚石斑魚幼魚和珊瑚石斑魚成魚在形態(tài)特征上也存在著一些不同。其幼魚在不同的時期也存在著一些各自的差異,可按照幼魚的體長分為以下幾個階段:
① 體長3~6cm的珊瑚石斑魚幼魚的頭部、體側、鰭條覆蓋明顯的具黑色邊緣(或上緣與下緣具2個連續(xù)的黑色斑點)的白色斑點;
② 體長7~10cm的珊瑚石斑魚的幼魚身上白色斑點逐漸模糊,原先覆蓋在白點周圍的黑色邊緣分離,逐漸形成2~4個黑色斑點,;
③ 體長為13~14cm的珊瑚石斑魚幼魚白色斑點則幾乎完全消失。
珊瑚石斑的地理分布
珊瑚石斑魚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。北至中國的臺灣,南至澳大利亞北部,向西包括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,向東則至所羅門群島與馬里亞納群島、巴布亞新幾內亞與帕勞。
珊瑚石斑的生態(tài)習性
與其它石斑魚一樣,珊瑚石斑魚也是一種巖礁性魚類,珊瑚石斑魚常出現(xiàn)于水深30m以淺的淤泥質水域中,有時則會在河口區(qū)出沒。
在2008年IUCN的紅色名錄里,珊瑚石斑魚的資源量被評估為Data deficient,也即是數(shù)據(jù)不足。盡管如此,但從目前來看,珊瑚石斑魚資源量受到的最大威脅仍然是來自人類的捕撈壓力。